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你的位置: 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正文

颈为心脑肾之窗 B超为开窗之手

发布时间:2006-08-29 浏览次数:

冠心病患者沙龙·

颈为心脑肾之窗

B超为开窗之手

您想了解您的重要器官,心、脑、肾血管有无动脉硬化吗?颈部血管B超将提供一个最佳检查手段。

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的最佳方法

心血管病专科门诊的必检项目

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最佳检查窗口

——颈动脉超声检查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内科

心 脏 介 入 治疗中心 首席专家 张明

颈动脉超声检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早期血管病变——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因此成为近年来研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和心血管病的早期观测指标,在对人群心血管危险因素水平和颈动脉超声检查中证实,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水平和颈动脉超声检查调查中证实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与颈动脉斑块患病的危险关系和急性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关系是一致的;即随着心血管危险因素水平的增高,颈动脉斑块患者危险性增加。结果提示:颈动脉动脉硬化斑块发病危险可以作为心血管病危险的新的评价指标。

我们已经发现:

1、随着危险因素水平和危险因素个数增加,颈动脉硬化斑块患病的绝对危险增加。

2、“颈动脉斑块的绝对危险”能够比“心血管疾病发生的绝对危险”更有效的评估危险因素水平。

3、传统危险因素并不能解释全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病机制,而在危险因素很低或没有危险的人群中,颈动脉B超可以发现早期动脉硬化的变化。

临床医生应重视已经发生的心脏血管疾病患者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而临床医生对许多“貌视健康”的来诊则更应早期做一个颈动脉、椎动脉的血管B型超声波检查以便发现早期动脉硬化症,进一步开展心血管疾病的一级、二级、三级预防工作。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的病理学基础,且经常在青少年时期就已经开始,从动脉粥样硬化产生到心脏血管疾病发生往往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如果按照传统的防治模式,我们通常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或忽略危险的存在,从而不能遏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以延缓乃至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为目标,将预防的“关口”提前,是心脏血管疾病防治,提高生活质量的必然趋势。作为一个“窗口”,颈动脉中斑块大小、数量、管腔狭窄程度等指标实际上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一个反映。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颈动脉B超检查比较简单易行,同时不会造成患者很大经济负担。通过传统的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等)的水平及组合预测颈动脉斑块发作的绝对危险,并以此作为早期预防依据是非常必要的,并且是可行的。

典型病例介绍与点评

患者,男性,45岁,省内某市副区长,近期有胸部不适感觉,在当地医院进行了全身体检无异常所见,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血脂、血压、心电图、心脏彩超、心功能检查、动态心电图、平板运动负荷试验均正常,不吸烟、不嗜酒,每天坚持步行上班,游泳每周三次。当地体检结论:“健康”,各项检查“无异常所见”。

张明主任诊断治疗路径:

一、检查

1、颈动脉加椎动脉B超检查:发现左颈内动脉分叉处有明显的动脉粥样斑块2.3mm×1.5mm。

2、再行心脏动脉多层螺旋CT,发现心脏供血血管冠状动脉前降支(大约左室2/3心肌血液供应)近端有狭窄并有软斑块(不稳定斑块)。

二、治疗:

1、入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发现前降支近端30-40%狭窄。

2、行血管内超声检查,前降支狭窄处截面积60-70%狭窄,并发现易损斑块(动脉硬化斑块含脂类较多,纤维帽薄弱、易于破裂)

3、在前降支近端狭窄处植入一枚进口药物支架,术后狭窄消失,术后一年随诊,患者症状消失。

4、一年后复查造影,支架及血管无异常所见,经冠心病二级预防用药(ABCD)颈内动脉斑块缩小(纤维成分增加)有消退迹象。

点评:

该患者为当地区医院同期体检干部中唯一一个结论为“健康”“无异常所见”的青年干部,而推荐为健康标兵—“不吸烟、不喝酒、勤运动”良好生活习惯,体检和化验及其他辅助检查无一项发现有问题,但经进一步检查却是一位高度危险的患者(有严重的冠心病)。而首先发现问题就是颈动脉血管B超检查,左主干和前降支近端病变在国外被称之为“寡妇的制造者”(widow maker),多发生在青年男性,血管闭塞发生心梗,绝大多数死亡于院外,该患者通过颈动脉B超发现动脉硬化病变,而动脉粥样硬化症是全身性疾病,医生判断心脏血管的病变了解可能性大,进一步检查心脏血管发现致命的病变,高度狭窄伴易损斑块,并对易损斑块和狭窄进行了干预性治疗,冠心病介入治疗,支架植入术,抗血小板,强化降脂,稳定斑块等治疗,患者转危为安,避免了更严重的心脏病事件发生(猝死、心梗),并取得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消退的结果。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内科 齐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