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29日是第20个世界卒中日,世界卒中组织(WSO)以“分秒必争,识别卒中,快速行动”的号召敲响全球健康警钟,中国卒中学会同步确立“尽早识别,立刻就医”的主题,为我国卒中防治工作指明方向。本期,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科医生,与您聊聊卒中防治的核心要点。
一、“尽早识别”:学会两个口诀,关键时刻能救命
卒中发作虽然突然,但往往身体会发出预警信号。掌握识别方法,是挽救生命的第一步。
1.“中风120”口诀
“1”代表“看到1张不对称的脸”;
“2”代表“查两只手臂是否有单侧无力”;
“0”代表“聆(零)听讲话是否清晰”。
2.“BE FAST”口诀
B(Balance):突然失去平衡或协调能力?
E(Eyes):单眼或双眼突然视物模糊、视野缺损?
F(Face):面部不对称?
A(Arms):手臂无力或麻木?
S(Speech):言语不清?
T(Time):发现以上任何一项异常,立即拨打120!
温馨提示:不要自行驾车或打车去医院,急救车可实时监测生命体征,还能提前对接医院卒中中心,为抢救节省宝贵时间。
二、“立刻就医”:时间就是生命,专业转运是关键
许多患者因“再等等看”“睡一觉就好”等错误观念延误救治,错过黄金时间窗(静脉溶栓通常在发病4.5小时内,动脉取栓可达24小时,但越早越好)。每延迟1分钟,脑细胞死亡约190万个。
正确做法:
●第一时间拨打120;
●告知调度员“疑似卒中”,要求送往具备卒中中心资质的医院;
●保持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避免喂水喂药,等待专业急救人员。
三、中医护航:从预防到康复全周期
在强调“尽早识别、立刻就医”的同时,更要树立“早防、早治、早康复”的全周期健康理念。中医药在卒中防治各阶段均有独特优势:
1.预防阶段
中医认为卒中多因“风、火、痰、瘀、虚”交织,阻滞脑络。日常可通过:
情志调摄——保持心情平和,避免大怒大悲,练习八段锦、太极拳以安神定志;
饮食调养——少盐少油,忌肥甘厚味,可饮山楂决明子茶(山楂10g、决明子6g)辅助降脂清肝;
穴位保健——每日按揉风池(位于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等穴位,调和气血。
2.康复阶段
卒中后遗症(如偏瘫、言语障碍、吞咽困难)是康复重点。可以采用:
眼针疗法——通过针刺眼周穴区,促进神经功能重塑;
中药理疗、熏洗——改善肢体循环,缓解肌肉痉挛;
个体化康复方案——结合现代康复技术与中医特色疗法,提升生活自理能力。
温馨提示:针灸、中药需辨证施治,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2025世界卒中日,让我们共同承诺:学一组口诀——“中风120”或“BEFAST”;记一个号码——120;养一种习惯——健康生活,未病先防;信一份力量——中西医结合,科学防治,分秒之间,决定未来,尽早识别,立刻就医。您的行动,就是对大脑最好的守护!
科室简介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科是集针灸科、脑病科、神经内科三位一体的科室,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单位、首批中国卒中中心联盟成员单位、沈阳市卒中急救地图单位,拥有高效、默契的脑卒中急救绿色通道,溶栓介入团队24小时待命,随时进行动静脉溶栓及动脉取栓等血管介入治疗,构筑了完备快速的协同医疗救治体系,最大限度提高区域内急性脑血管病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科室坚持中医、中西医结合方向,在针灸基本诊疗技术基础上,以中医理论和针灸学理论为指导,采用针灸、推拿、康复、中药并举、中西医结合等多种方法对疾病开展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取得显著疗效,深受患者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