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重点学科

进入内分泌科室介绍

  一、学术水平

本学科目前形成了以中医药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和代谢综合征为主的三个稳定研究方向,学科带头人及各学术团队从事相关科研及临床研究多年,有3个稳定的学术梯队。

①提出基于“相火妄动”治疗Graves病,基于“脾为之卫”治疗自身免疫甲状腺炎,率先提出亚急性甲状腺炎中医病机“火郁于厴,风火相煽”,从“火郁发之”治疗本病。

②首先提出“气虚血瘀,瘀阻络脉”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核心病机,应用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法,创立新药“木丹颗粒”,取得良好疗效。

③提出“痰热致消”,应用清热化痰法治疗合并IGR的代谢综合征患者300余名,从控制血糖,血脂方面提高了临床疗效。

学科主持指南、路径、规范修订4项,参与修订14项。通过紧密型医联体模式,派驻副高级职称三年以上医生,主持日常医疗工作,管理辽宁同济中医糖尿病医院(二级专科医院,开放床位30张),皇姑区中医院(二级综合医院,科室开放床位30张),盖州市中医院(二级综合医院,科室开放床位45张)。通过查房、门诊及远程会诊模式对口支持辽阳市糖尿病医院等7家市县级医院和滨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学科牵头成立辽宁省中医内分泌糖尿病专科联盟,首批验收授牌30家医院,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为主席单位,共同助力辽沈内分泌糖尿病事业的发展。

二、学科队伍

本学科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临床人才项目及师承项目、学校中医内科学博士学位点、国家新药临床研究机构(GCP)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级实验室为平台,培养一流的国内外有学术影响的中青年中医临床人才,搭建合理的人才梯队,通过外出进修、聘请专家讲学及科内、院内业务学习、专题讲座等不同方式,使学科队伍学术水平,临床技能得到提高。本学科依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培养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依托中医内科博士点、中西医结合博士点、中医内科硕士点,从各个层面培养高层次科研教学人才。配合学校发展积极改革课程体系建立健全了中医本科、七年制,中西医结合本科,中西医结合本硕七年制等多层次教学培养目标,教学大纲教案讲稿等。根据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需要,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安排和教学管理。

本学科建立了良好的人才培养制度,每年增加2-4人次获得博士学位,同时注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临床人才的培养,完善的人才培养制度使我学科技术队伍结构合理,技术力量雄厚,现有医生25名,目前二级教授2名,其中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名,辽宁省名中医3名,本学科科医生中获博士学位人数20名,已形成以中青年医师为主,老中青相结合的医师队伍,中青年医生已基本为博士学位。

  三、人才培养

博士生导师5名,硕士生导师12人,历年培养硕士研究生300余名,博士50余名,主编参编教材10余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临床人才2名,国家名老中医师承2人,教育部百千万人才百人层次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百人层次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千人层次1人,博士后3人,其中国外博士后2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临床人才3名,辽宁省优秀临床人次2人,国家名老中医师承3人。

  四、科学研究

科室临床研究能力突出和工作基础雄厚,团队成员主持国家级课题5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项,省级课题30余项,经费1500余万元;获中华医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辽宁省科学进步二等奖1项;辽宁省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完成成果转化2项,获得专利5项;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20篇;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多中心临床研究1项,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多中心研究4项; 主持指南、路径、规范等2项,参与修订4项。临床研究支撑体系完备,具有样本资源库、GCP平台、通过外部认证的伦理委员会、分析统计平台和远程医疗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

获中华医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辽宁省科学进步二等奖1项;辽宁省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

  五、条件建设

学科依托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拥有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三级实验室,具有雄厚的师资和科研能力。学科建设中建立并完善了校级、院级及学科三个层次管理体系,组织管理机构健全。附属医院对拥有的大型精密仪器实行全面管理,积极支持本学科建设,并提供方便,开放、管理与运行满足本学科建设的需要。

EE874